文件通知

  • 关于印发《吉林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的通知
  • 信息来源:未知     时间:2011-12-23 19:49

 

吉林市教育局文件
 
 
吉市教通字〔2011〕126号

 
关于印发《吉林市“十二五”
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市属民办学校:
贯彻落实国家、吉林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快促进我市教师专业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吉林市教育局制定了《吉林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主题词: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发展 工作规划 通知
 
吉林市教育局办公室               2011年12月20印发                                                                         
                             
(共印20份)
吉林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
吉林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规划,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编制。主要阐明我市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办法及其保障机制,是我市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职能的重要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各项工作要求,坚持“整体化设计,区域化推进,校本化实施”的原则,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努力构建和逐步完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途径、方法,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人力资源强市提供高质量的师资保障。
二、工作目标
进一步优化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着力提升全体教师的师德修养、业务能力,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
(一)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教师全员培训
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统筹城乡教师培训工作,创新培训模式和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全面提升。
1.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对所有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120学时。
2.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五年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360学时。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弘扬人民教师高尚师德。强化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严格考核管理,把师德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评职晋级和评优选先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
――落实“国培计划”——吉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和“国培计划”——吉林省幼儿教师培训项目,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培计划”的成功范式,大力提高我市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稳妥推进“全国教师网络联盟计划”,有效组织文本培训。积极开发建设适合我市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资源,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
——逐步推进“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5年内完成全员中小学教师不少于75学时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深入开展“吉林市在职教师‘每人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和“特岗教师‘双功一绝’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充分发掘教师的潜能,有效发挥教师的特长,让全体教师人人练绝技,个个有绝活。
——组织“万人结对”携手助教活动,以城镇优秀教师带动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3.班主任培训。组织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全面提高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在选送5%班主任参加省级培训的基础上,市级完成15%的集中培训,县级完成班主任全员集中培训,同时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通过校本培训对班主任进行每学期不少于一次的岗前和岗位培训。五年内,每位班主任须接受不少于30学时的专项培训。
4.学历提高培训。以省内高校和省教育学院为依托,鼓励和支持全市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学位。使全市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8.2%、98.3%、99.5%、99.2%、98.7%
(二)基地学校建设
合理布局“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基地学校,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区域间、校际间的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
——进一步完善基地学校管理体制,实现区域管理与战线管理的有机结合,为基地学校建设工作的科学运行提供有效支持。
——建立和完善基地学校工作规范,进一步明晰基地学校、共同体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保障基地学校建设工作的有序运行。
——定期召开基地学校建设工作现场会、经验交流会,实现优秀工作经验的互惠共享,促进基地学校的共同提高。
 ——开展基地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立基地学校建设项目组,积极研究探索基地学校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为基地学校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
(三)名优教师队伍建设
坚持培养和使用并重为原则,精心打造一支素质精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名优教师队伍。至2015年,市级培训名优教师2800人,县(市)区级培训15%的本级骨干教师。形成以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为引领,骨干教师辐射带动,全体教师共同发展的格局。
——组织首批学科教育教学专家高级研修。组织学科教育教学专家赴境内外发达国家或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考察、脱产进修,开阔视野,升华理论,提高能力,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
——组织100名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培养对象系统研修。与省内师范高校联合,进行系统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提升教学理论水平,总结教学经验,形成风格特色,使其成为学科教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的能手和专家。
    ——组织500名教坛名师培养对象系统培训。充分利用域内培训资源,提升其理论层次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学科教学的中坚力量。
——组织2200名市级骨干教师培训。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市级骨干教师队伍。
——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名优教师的成长成名。
——建立名优教师队伍资源库。对现有各级名优教师进行系统的信息采集并建立档案,为全市名优教师队伍的科学构建提供准确信息。
——认定吉林市第二批学科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坛名师。发挥名优教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开展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立名优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组,积极研究探索名优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为名优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
(四)精品课建设
继续研制各学科精品课,完善吉林市精品课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统筹安排精品课开发规模与呈现样式,制作精品课视频200节,精品课文本500节,上传至教育学院信息网,供教师观摩学习。
——开展“我的精品课”建设活动,打造教师个人层级、学校层级、县(市)区层级、地区层级的四级精品课。让教师在精品课建设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在“吉林市教育学院信息网”开辟“精品课”专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互惠共享。
——制作精品课光盘5000盘,配送偏远农村学校,为农村教师提供优质学习资源。
——开展精品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立精品课建设项目组,积极研究探索精品课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为精品课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
(五)“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
规范组织“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快速提升,发现和培养一批名优教师。
——统筹“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的规模、数量和时限。20112012年、20132014年各举办一届竞赛,2015年对本项竞赛进行系统总结和成果展示。
    ——规范“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的组织程序和操作规程,要按照赛前培训
竞赛组织竞赛总结表彰展示的流程进行。切实发挥竞赛的培训、评优、示范功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整体提升。
——开展“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立“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项目组,积极研究探索“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为“学苑杯”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
(六)教育论坛
全面推进教育论坛活动的开展,为我市中小学领导与教师搭建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反映我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术研讨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和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
——统筹教育论坛的周期、规模、时限。20112012年、20132014年各举办一届教育论坛,2015年对教育论坛活动进行系统总结和成果展示。
——规范教育论坛的组织程序和操作规程,要按照确定主题(专题)开展研究组织论坛成果推广的流程进行。切实发挥教育论坛的研究、培训、示范功能,促进研训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加大教育论坛的推介力度,提升论坛品味,提高论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将其打造成省内领先、国内知名、国际知晓的学术交流平台。
——开展教育论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立教育论坛项目组,积极研究探索教育论坛的基本理论和实践策略,为教育论坛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工作建议。
(七)课题研究
开展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途径和方法。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推动教师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丰富教师的实践知识,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完成国家级课题《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十二五”滚动立项工作,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积极探索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途径和方法,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支持。
——组织专任教师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开展以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问题为课题的行动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相关理论,改善教育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统筹规划,科学管理,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规范管理,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项任务列入未来五年教育事业整体规划,作为促进教育全面、均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
市教育局负责本项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市教育学院负责本项工作的具体实施和业务指导。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明确责任,科学筹划未来五年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各教师进修学校要强化职责,明确分工,加强对本地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业务指导。各中小学校要强化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积极发挥校本研修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成立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管理组织机构,确保各项工作的有效实施。
“十二五”教师专业工作市级管理组织机构
顾问组:
孙鹤娟: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
杨金顺: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张志霞:吉林省教育厅师范处处长
史燕来:吉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
秦 磊:吉林省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张德利:吉林省教育学院院长
杨玉宝: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
专家指导组:
张 旺:吉林省教育科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于 伟:东北师大校长助理、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缴润凯:东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孔凡哲: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副主任、东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齐 放: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主任
宋海英:吉林省中小学幼儿教师培训中心副主任
领导组:
组 长:陈 雁
副组长:于海波
成 员:王英华 杨凤琴 钱大波 徐雪松 韩 非 张彦明 高春富 张文华 刘文甫
工作组:
组 长:于海波
副组长:刘文甫
成 员:刘天水 刘长泉 李卉坪 秦德恩 王 琳 宿艳梅
陈 伟 王 竞 李 锐 孙 彦 常 兴 宋 彬
朱晓东 张 宇 曾昭福 金清玉 宋立民 李秀河
李国元 蔡雅清
办公室:
主 任:金清玉
副主任:李秀河 李国元 蔡雅清
成 员:李志学 韩俊峰 赵莉红 陈一珉 陈绪丽 王铁红
龙 剑 郭 轶 高 波 韩晓梅 辛 绘
(二)政策支持,多方筹措,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政策性支持力度,切实保障本项工作的有效实施。要加快实现从注重硬件投入向注重软件投入的转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显著增加教师培养和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人事部[2007]96号),“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专款用于教师继续教育;农村中小学也可执行《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支出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财教〔2006〕5号),“按照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足额专款用于农村学校教师培训。
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要纳入当地政府财政预算,并根据本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实现逐年增加投入。要加强经费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或挪用。
(三)联建共享,系统升级,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条件保障。
加强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根据吉林市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际需要,按照省相关文件要求,参照大专院校建制,改善吉林市教育学院的办学条件和教师队伍结构,并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力争在本规划周期内,将市教育学院打造成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优秀教师培训机构。使市教育学院真正成为:市教育局对全市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实施业务领导的咨询部、参谋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省、市教育改革、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任务的教学研究中心;全市在职教师和校级干部接受继续教育的培训中心;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中心;全市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全市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开发与应用中心;教学用书、教辅资料使用监管中心。
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根据省教育厅和教育学院工作安排,组织我市教师进修学校参加省达标验收和评估认定,促进我市教师进修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标准》的要求,力争政府给予大力支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思路,按照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构建新型的现代教师培训机构,使其校区建设、硬件设备和师资配备等方面逐步优于中小学。
定期召开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工作现场会、研讨会,实现教师进修学校的联合建设和资源共享,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切实的设施和资源保障。
(四)建立机制,完善政策,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规范的制度保障。
   
制定《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之中,定期检查和评估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情况。初步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过程监测机制和信息反馈系统,宏观监控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施状况,及时反馈评价信息。
出台《吉林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定》,并制定与之配套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建立并实行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监测评价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五)整合资源,培塑队伍,为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源保障。
创建吉林市教师培训资源库,实现培训资源的共建共享。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适合我市实际的教师培训课程,编写具有我市特色的、切合我市教师实际的培训教材;建立优质培训资源的开发、审核、上传、奖励机制,调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倡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开发学科培训资源。
加强研训教师队伍建设。有效组织研训教师参加省级培训,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定期、不定期地组织研训教师市级培训,全面提升研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保障。
有计划地组织管理者和研训教师高级研修。选派部分优秀管理者和研训教师赴境内外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和脱产进修;定期邀请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来吉讲学、讲座。全面提高管理者和研训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